面对印度文化:不让差异变成误会
- Jan Kot
- Jun 17, 2020
- 4 min read

作为拥有巨大人口红利的国家,印度近年成为不少中国出海企业眼中的香饽饽,令大家都想上前来一口,至于能不能吃得到就要看大家会不会做了。
就拿抖音来说,在出海印度就遇到了一些挫折,被印度最高法院下令禁止TikTok下载,之后在苹果和谷歌的印度应用商店被下架删除。折腾了一个星期后,虽然重新上架,但已经可以从事件看出出海印度并不是一家那么容易的事情;必需做好文化、法律、监管方面充足的准备,以及面临一些困难的觉悟。
作为同处于亚洲,矗立于喜马拉雅山南北两侧的文明古国,中国和印度有很多相似的地方。比如说,两国都是以农为本的人口大国,也是多民族的发展中国家。近年,随着宝莱坞电影在中国热映,观众在惊呼“好看”之余,又突然意识到自己对印度 – 这一毗邻之邦 – 却是如此陌生,从对种姓制度的理解到现行的政治经济制度都存在深深的隔膜。所以,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如何面对印度文化,也好让大家少走一些弯路。

中国看印度可以简单粗暴地概括为“恒河卧尸”,典型的正是余秋雨早些年受凤凰卫视邀请周游世界,途径印度,“在恒河边,我看到的是,人的肮脏,人的丑陋,人的死亡,都可以夸张的裸露,都可以毫无节制地释放给他人、释放给自然。由于人口爆炸,这种行为正在变成一个前所未有的聚集,庞大的人群正日以继夜向河边赶来。”(《出走十五年》)类似的,从德里到泰姬陵的路边,可以看到许多男性露着白花花的屁股随地小便。
中国人看印度的这个视角跟西方看印度又有差别。在上世纪六十年代,面对工业化的急剧增长,西方人人转而向印度寻求精神解读。比如Beatles就远赴印度在雪山上寻找大师修习瑜伽。而许多激进左派就以加州Berkley为大本营,诉诸对现代世界的反抗。代表人物正是金斯堡唱着对湿婆的礼赞,强调灵性的生活。

无论怎么看,这两个视角都带有自己的偏见,事实上“印度文化是高度多元的”,生活在香港,但却说得一口流利普通话的海露(Gurjeet Chima)这样告诉我们。海露是TCP全思社顾问团成员之一,来自印度,留学英国和北京,现是美国一家媒体集团的高管。
海露说,印度有二十种主要的语系,几千种方言。最流行的语言虽然是英语,官方语言却是印度语。南北印度就如同两个国家,北方通用语是印地语,而南方方言则错综复杂,某些城邦几乎没人用北方的印地语。所以,南方的印度人看北方的电影时,也是要看字幕才看得懂!
除了语言差异,宗教差异更大。在印度,清真和非清真的差异时中国人很难想象的,比如在孟买这样一个诺大的城市是无法买到牛肉的,但喀拉拉邦的人民认为一个好的印度人就应该吃牛肉。
印度有整整两千年时间经历了穆斯林、英国人与本土印度人的文化碰撞,这也注定了印度人对历史的认知和印度文化之外的人是完全不同的。近年流行的宝莱坞电影很多都是对于印度主流意识形态的宣扬。
比如在《摔跤吧爸爸》中很少有人注意到里面潜在地暗含着穆斯林与印度教徒的和解(不吃肉的穆斯林家庭),抑或是在阿米尔汗的《巴萨提的颜色》中对等的存在两场葬礼,一场是伊斯兰式的,一场是印度教的,这种并立也是尝试将两种宗教统一于印度这个国度中,至于去年又被挖掘出的一部“神剧”《小萝莉的猴神大叔》则暗含着印度人与巴基斯坦人冲突的和解。因此,宝莱坞背后是整个印度文化冲突和民族诉求的缩影。

这样的历史文化背景造就了印度人不同的个性,所以面对印度合作伙伴,最重要的是抱以一种开放的心态了解和认识对方,海露说。
海露提出了几点非常好的建议,让你更有效地跟印度同僚进行沟通:









中国文化具有单一性和凝聚性的特点,在对待外来的、异质的文化上,更倾向于“同化”而不是“并存”的态度。在对待不同的思想流派、组织以及地方文化上,中国文化也趋于“同一化”。
印度民族承认和理解现实世界中存在着许多不同的世界观、哲学和宗教,但印度文化非常活跃,它不时地根据需要而吸收进外来文化,在不断吸收和融合外来文化的过程中发展起来,因此,自古以来它就有一种极大的宽容精神和包容精神,这种宽容和包容精神是印度文化的主要特点。
当两种文化碰撞在一起时,就会出现不同价值观的差异,这个时候,就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况来应对和处理。但总的来说,应该互相尊重彼此的文化,尤其是在宗教等一系列敏感的话题中,更应该小心谨慎,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冲突。此外,还应该尊重彼此的风俗习惯和生活习惯,当两者冲突时,尽量在不违背自己价值观原则的情况下与他人和睦相处。
最后,应该借鉴印度文化中对不同世界观的包容,对不同的价值观,也应该持有包容的态度,取其精华,弃其糟粕,不断学习,不断进步。
关于全思社
作为推动文化跨界,全球思维的合作平台,全思社专注于南亚和东南亚地区,为中国企业跨境扩张搭建桥梁。我们深信跨文化交流谈判技巧,国际媒体战略,和“CQ 文化智能” (Cultural Intelligence) 是现代企业家和高管拓展海外市场不可或缺的核心竞争力。欢迎大家与我们一起探讨“走出去”的经验。

Comments